2021獨角獸企業觀察-軌道交通版
l 前言
2013年,種子輪基金牛仔創投的創始人Aileen Lee提出“獨角獸”的概念,特指那些具有發展速度快、稀少、是投資者追求的目標等屬性的創業企業。衡量一個企業是否成為“獨角獸”常用的標準大致有兩條:一是成立不超過10年,接受過私募投資的初創企業;二是企業的估值超過10億美元。其中,估值超過100億美元的企業又被稱為“超級獨角獸”。從近期長城戰略咨詢發布的全國獨角獸企業榜單來看,近幾年國內的獨角獸企業迅速增多,潛在獨角獸企業也在加速涌現,這是中國新經濟高速高質量發展的標志,并受到了各發達省市的高度關注,豐臺區也于近期啟動“豐帆行動”,旨在培育引進高成長企業,促進軌道交通等主導產業快速發展。
軌道交通產業體量龐大、涵蓋專業多、應用場景豐富,在數字經濟賦能產業升級的今天,代表著新技術與新模式的獨角獸企業一定程度上也給軌道交通產業快速帶來了新的想象空間。那么每年評選出爐的幾百家獨角獸與潛在獨角獸企業,它們都分布在哪些地區?近年來有什么變化趨勢?有哪些是能與泛軌道交通場景相接駁的,通過產業發展助力企業成長?
l 國內獨角獸企業簡要梳理
目前劃分一個企業是否是獨角獸企業普遍采用的是下列標準:
1、在中國境內注冊的,具有法人資格的企業;
2、成立時間不超過十年;
3、獲得過私募投資,且尚未上市;
4、企業估值超過10億美元。
對于潛在獨角獸企業,則在估值標準上有所放寬,要求是在成立5年之內,估值大于1億美元,或者是成立5-10年,估值大于5億美元。
根據長城戰略咨詢公司相關報告顯示, 2020年中國獨角獸企業251家,潛在獨角獸企業425家。相較于前一年,2020年新晉獨角獸企業72家,新進潛在獨角獸企業248家,增速十分明顯。
近兩年中國獨角獸/潛在獨角獸企業數量
2020年的獨角獸企業分布于29座城市,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成渝地區有近九成獨角獸集聚;潛在獨角獸企業分布于39個城市,其中近七成聚集在“北上蘇杭深”。其中,北京分別以82家和44家領先各大城市,占據了首位優勢。
重點城市獨角獸/潛在獨角獸企業數量
2020年獨角獸企業分布于27個主賽道和88個細分賽道上;潛在獨角獸企業則分布在32個主賽道上,細分賽道也更加廣泛。從這些企業的賽道分布上也可以看出獨角獸企業與潛在獨角獸企業的兩個大趨勢:
第一個是趨勢是“抱緊大腿”,數據表明諸如騰訊、阿里、百度、京東等互聯網平臺巨頭投資孵化了54%的獨角獸,想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依托于互聯網巨頭構建的平臺型生態圈是很多創業公司的首要選擇。
第二個是趨勢是科技創新,早先的獨角獸企業相對集中在文娛消費、新零售、在線教育等方面,依靠的是中國巨量的人口和消費市場。而近兩年由于疫情和世界競爭加劇等原因,大數據、人工智能、量子技術、芯片、機器人等前沿科技領域也出現了一大批獨角獸和潛在獨角獸企業。目前獨角獸與潛在獨角獸中的前沿科技類企業占比已經達到了36%,與數字經濟概念密切相關的約占69%,表明資本已經逐漸傾向于這類創新型企業,這類前沿技術是產業升級的中堅力量。
2020年獨角獸企業賽道分布
l 北京獨角獸企業觀察
得益于北京科技創新中心的定位和幾十年中關村示范區建設,不論是從獨角獸企業數量還是質量上,北京都在國內主要城市中拔得頭籌。北京已經成為了當之無愧的獨角獸之都,并呈現出了數量多、巨獸多、擴張快三大特點。
然而僅從城市層面去討論產業聚集和獨角獸聚集顆粒度大,并且很難針對具體的地方園區和具體產業做出指導,本文認為更有效的方式是從“雙向選擇”的視角來觀察獨角獸企業的孵化和落地。本文將從三個方面進行發現和探討:
第一點是在客觀角度上,北京的獨角獸企業都分布在哪些區域,形成了哪些集聚區?
第二點是針對獨角獸企業,園區的哪些特質能吸引獨角獸的落地和幫助他們快速發展?
第三點是對于園區,對哪些賽道和潛在獨角獸企業進行有目的地招商和孵化,才能完善產業生態?
1 北京獨角獸企業有鮮明的產業帶分布
從2019年數據可以看出,北京的獨角獸企業集中在海淀、朝陽兩大行政區域,其余區域僅有零星分布。具體集中在五個聚集區:中關村聚集區、上地聚集區、望京聚集區、CBD聚集區、燕莎聚集區。
總體來看,硬科技類企業更喜歡在上地-中關村-知春路區域集中,因為這里有眾多科研院所和頂尖大學,產學研基礎得天獨厚;在望京區域集中的獨角獸企業以電商類為主,以及出行服務、網絡教育等電商相關服務業;此外在國貿區域尤其是中央電視臺-中國傳媒大學軸線上,集中了一批影視制作、數字娛樂有關的企業。
2019北京市各區獨角獸企業數量
2019北京市獨角獸集中聚集區TOP5
2 北京獨角獸的落地選址偏好產業園區
在2017年之前獨角獸還基本集中在城六區之內,而短短三年過去,六成左右的獨角獸企業分布城六區外的產業園區內辦公。造成這種現象主要原因,一個是產業園在政策和配套相對完善,降低了企業的成本,例如海淀區在“1+4”政策體系基礎上聚焦中關村科學城,實施了創新型企業“3×100”計劃、“創新合伙人”計劃等十六項措施;朝陽區也建立了國家文化產業創新實驗區并設立了文化創業產業發展引導基金。二是園區的產業聚集度高,政產學研用體系完善,有潛力的企業更傾向具有良好產業生態的區域。三是選址的族系聚集化。由于有接近半數的獨角獸企業都是從大企業中孵化或者是分拆出來的,因此理論上這些公司獨立之后的選址地點一般不會遠離母公司,比較典型的就是海淀區的中關村軟件園,這個區域內云集了中國互聯網巨頭的半壁江山,這就導致了獨角獸企業集中度高的區域,其集中度會自發加強,越來越高。
3 培育泛軌道交通領域獨角獸的建議
一個地區如果要發展自己的產業園區,培育或引入獨角獸企業是一條可行的路徑。以北京市中關村豐臺園主導的軌道交通產業為例,雖然豐臺區軌道交通產業基礎優勢明顯,產業鏈相對完整,但從行業發展來看自發培養軌道交通行業的獨角獸還是比較困難的。一是因為軌交產業相對封閉,新經濟基礎薄弱,很多創新類企業難以進入市場分享紅利并成長到獨角獸的體量。二是軌交行業體量雖然龐大,但在細分賽道上技術優越性有限、盈利模式不清晰、成長潛力不明朗,造成很多資本不敢于試足,難以得到爆發式增長。
建議從引入泛軌道交通行業的潛在獨角獸企業入手,圍繞軌道交通和其他產業的融合趨勢,聚焦政策和服務兩大抓手,逐步吸引和培育園區高成長性企業發展為潛力獨角獸。
一是從產業政策層面,圍繞區域支柱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以及延伸的產業鏈條,聚焦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機器人、大數據、物聯網等泛軌交的細分賽道和產業融合領域出臺支持措施,在空間落地、人才引進、科技創新扶持、應用場景開放等方面提供“一企一策”的定制服務,厚植豐臺區數字經濟產業基礎,助力軌交產業潛在獨角獸的萌發。
二是從產業服務層面,搭建龍頭企業、政府、投資或服務機構等創新主體的開放協同對接平臺。一方面通過產業研究和大數據分析工作,建立跟蹤獨角獸和潛在獨角獸企業數據庫,挖掘潛在高成長性企業;另一方面整合區域產業服務資源,關注企業的全生命周期,政府助力和社會資本攜手扶持企業成長,鼓勵企業在數字經濟、國際化等方面探索新業態和新模式,助力企業快速突圍。
本文對2020年全國425家潛在獨角獸企業進行了梳理,圍繞軌道交通的數字化、智能化趨勢,從北京市潛在獨角獸企業中挑選了一批泛軌交場景下具有應用前景的企業,持續關注他們的發展。